首页 | 登陆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-> 人文记实 -> 查看图片  
梁河县2014年傈僳族年会   ()
发表时间: 2014/3/19 15:00:40 | 作者: 黄一华 | 阅读:25019
上一组:梁河县召开第30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 下一组:教育局积极参加县创卫活动

傈僳族(英文名称Lisu Li-Su Lisaw)中国少数民族之一,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,是中国、缅甸、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(即现今云南省、四川省、西藏之间的州县)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、江心坡地区(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,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)。
    据《云南少数民族》载,傈僳族属我国氏羌族群后裔,即藏缅语族一支。远在公元八世纪以前,便生活在金沙江流域,历史上曾多次大规模向西南迁徙,一部分进入今德宏境内。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腾越厅招募了一些傈僳族到南甸守卡,安设傈僳族405户随带户口1117名。龙陵、盈江等地傈僳族也陆续迁徙到梁河。傈僳族在迁徙中不是一村一寨的大集体搬迁,而是一户两户或三五户搬迁,这样就形成今天“大分散、小集中”的特点。水井卡傈僳族最早是余天顺、李大两户,分别从龙陵、盏西两地迁入,至今七代。三岔河傈僳族最早的是余福林、曹先有两户,从龙陵迁来已五代和四代。三岔河傈僳族原散居在红阳寺至楼子一带山上,1957年才开始搬到三岔河。(摘自《梁河县志》)
    梁河县目前有傈僳族人口1606人,占总人口的 0.95%。主要聚居在三岔河、兴隆寨、小松树、水井卡、老中山、新中山、酸杷树、花坝地8个傈僳族村寨,少部分在行政、企事业单位工作、参与个体工商户等。
    梁河县傈僳族近年生活有了大副改善,但由于聚居村寨多为高寒山区,各项基础设施落后,进村道路、村内道路还是土路,无文化活动广场、文化活动中心,无经济支柱产业,产业单一,经济基础薄弱,生活水平还较低。

 
美丽的傈僳族少女。语言文字: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族彝语支,还能操汉语,有的操阿昌语和傣语。解放前有文字,是传教士为进行文侵略而创制的,多在教徙中使用。解放后,重新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。 
 
拍摄人:  黄一华  
拍摄时间:  2014/3/15
拍摄地点:  九保乡老中山村
图片ID:   201431915039370
图片尺寸:  长2048 x 宽1365 像素(pix)
图片大小:   2765.2 KB
图片格式:  JPG
关键字:   傈僳族, 民族  
图片说明:  美丽的傈僳族少女。语言文字: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族彝语支,还能操汉语,有的操阿昌语和傣语。解放前有文字,是传教士为进行文侵略而创制的,多在教徙中使用。解放后,重新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。
录入人员:  曹保相
录入者所在单位:  办公室

傈僳族(英文名称Lisu Li-Su Lisaw)中国少数民族之一,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,是中国、缅甸、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(即现今云南省、四川省、西藏之间的州县)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、江心坡地区(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,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)。
    据《云南少数民族》载,傈僳族属我国氏羌族群后裔,即藏缅语族一支。远在公元八世纪以前,便生活在金沙江流域,历史上曾多次大规模向西南迁徙,一部分进入今德宏境内。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腾越厅招募了一些傈僳族到南甸守卡,安设傈僳族405户随带户口1117名。龙陵、盈江等地傈僳族也陆续迁徙到梁河。傈僳族在迁徙中不是一村一寨的大集体搬迁,而是一户两户或三五户搬迁,这样就形成今天“大分散、小集中”的特点。水井卡傈僳族最早是余天顺、李大两户,分别从龙陵、盏西两地迁入,至今七代。三岔河傈僳族最早的是余福林、曹先有两户,从龙陵迁来已五代和四代。三岔河傈僳族原散居在红阳寺至楼子一带山上,1957年才开始搬到三岔河。(摘自《梁河县志》)
    梁河县目前有傈僳族人口1606人,占总人口的 0.95%。主要聚居在三岔河、兴隆寨、小松树、水井卡、老中山、新中山、酸杷树、花坝地8个傈僳族村寨,少部分在行政、企事业单位工作、参与个体工商户等。
    梁河县傈僳族近年生活有了大副改善,但由于聚居村寨多为高寒山区,各项基础设施落后,进村道路、村内道路还是土路,无文化活动广场、文化活动中心,无经济支柱产业,产业单一,经济基础薄弱,生活水平还较低。

 
梁河教育图片库 | 联系我们 | 常见问题 | 服务条款 | 隐私政策  点击量: